妳知道「困獵」嗎?這屬于西方富豪們的游戲,在一把把獵槍面前,兇猛的獅子、高大的長頸鹿,壯碩的犀牛,不過是「獵物」而已·······還能忽悠志愿者和動物保護協會,為其利益產業鏈添磚加瓦。
尋求自衛和果腹是人類狩獵的最初目的,非洲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這里地廣人稀,擁有廣袤的草原,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非洲土著們也世代以狩獵為生,直到19世紀中期,英國人湯姆森帶著獵槍來到非洲,非洲「五大獸」-大象、獅子、犀牛、野牛、獵豹,面對黑漆漆的槍管,毫無反擊能力,一時間去非洲狩獵成為貴族彰顯地位,和富有冒險精神的體現,《走出非洲》一書的出版,更是將非洲狩獵推向了[高·潮],家里不掛上野生動物的頭顱標本,都算不上貴族,連美國前總統羅斯福都在退休后,也參與非洲狩獵,到了上世紀30年代,隨著大型野生哺乳動物數量減少,非洲地區的生態平衡也被打破,狩獵游戲難以為繼。建立動物保護基地的需求迫在眉睫。
而「困獵」這種狩獵方式就是把野生動物,放在無法逃脫也無法徹底隱藏的封閉場所,供游客獵殺。這最早起源于美國,從19世紀一直持續到21世紀初,游客只要支付高昂的費用,就可以體驗真實版的「叢林獵手」游戲。不過進入新世紀,美國先后有30個州禁止了這種狩獵活動,但這項活動并沒有銷聲匿跡,狩獵愛好者把目光投向了非洲大草原,一邊是非洲需要建立野生動物保護區,一邊是富豪們狩獵欲望,在某個時間點就這樣完美結合了。
眼前的男人托起獅子垂下的頭顱,站在倒地不起的長頸鹿面前,
面露出的表情也是征服多于憐憫,這就是「困獵」帶來的沖擊感,而這就發生在非洲所謂「野生保護區」內。
美國非裔億萬富翁史密斯,在南非投資3億美元修建了7000畝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十年時間就收養了6000多只野生動物,大部分還是獅子、大象等大型野生動物,只是誰也沒想到,保護區一邊為了節省開支,保護區公開招募義工,吸引了無數有愛心的志愿者前來報名,再加上這樣的義工經歷對年輕人申請好的大學能加分,一度火爆到被戲稱為「全球最難應征義工崗位」。而另一邊卻偷偷開展私人狩獵業務。所以在非洲生活的獅子有可能是這樣的經歷:幼年被志愿者精心照顧,與人類親近。成年在野生動物園參觀,開展「與獅子同行」業務。成熟期被迫接受密集交配,年老就被安排進入「困獵」區域,死后還被扒皮挖骨,或陳列懸掛或入藥賣錢。
過去超級富豪們,喜歡買個小島作為自己的「精神家園」,如今,非洲叢林成為另一處世外桃源。不僅歐美,連中東等其他地區也紛紛去非洲「占地為王」。也許不是所有保護區都如此,但妳相信會有例外嗎?
狩獵價格取決于動物的體型和健康程度,價格從4000美元到50000美元不等。只要支付以上費用,妳就可以擁有大型野生動物的殺生大權。這些其實都算不上商業機密。
看著這懸掛野生動物頭顱的墻壁、鋪著野生動物毛皮的地板,野生動物做成的裝飾品,「戰利品狩獵」早已成為富豪們不成文的頂級游戲。
沒收走私者的槍支,建立動物保護團隊,數年風吹日曬地跟蹤那些野生動物,一廂情愿的志愿者和科研人員取得的微薄成效,在合法狩獵面前變得如此可笑。
大城市的人們覺得「與野生動物同行」有獨特的體驗,對當地居民來說,這些動物不過是,與自己爭奪生存資源的野獸。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直以來經濟落后,居民連果腹都做不到,我們有什麼資格提出保護動物的要求,一方面他們需要通過合法狩獵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也能建立更多的保護區,另一方面,保護區的建立對于貧瘠的非洲大地來說,想要維持生機有必然走向商業化,用魔法打敗魔法,成了一個死胡同。動物保護協會自己都搞不清楚,是拯救者還是屠殺者。更讓人充滿無力感的是:普通的志愿者們,他們以為自己扮演的是「拯救野生動物」的角色,沒想到卻是「給劊子手遞刀子」的幫廚。
對此,我們只能安慰自己,年邁的大象早晚會進入慢慢餓死的狀態,不如參與專業狩獵,游客得到象牙、獸皮,當地居民得到象肉,大量收入進入商人、槍支協會的腰包,只能寄希望于他們可以拿出一部分財富繼續維持保護區的動物。
《獅子王》反派刀疤有一句台詞:「生命真不公平,妳看我,永遠都當不上王,而妳永遠也見不到明天的太陽」。試問,妳能把野生動物當成圈養的家禽看待嗎?好了,今天就到這,隊員們來個強烈點贊推薦,生活很美好,感謝有妳們,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