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相信古埃及金字塔是大禹修建的嗎?共工為何要怒觸不周山?獅身人面像到底是誰的模樣?《山海經》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大家好,這里是隊長。本視訊將繼續延續上一個視訊所講,繼續跟隨《山海經》研究泰斗宮玉海老先生,感受他的奇思妙想,挖掘上古歷史的文明密碼。
山海經
感興趣的朋友,請幫隊長在點贊區長摁點贊,咱們馬上開講。
妳了解共工嗎?其實,我們對共工的了解是非常淺薄的。人們常說共工是一個水神,并且是一個「壞水神」,就是因為他觸發了洪水,給人類帶來了災難。但實際上,共工是一個司管水的官職,并不是人名,也就是說有很多任共工,而共工氏組成了一個部落。
我們最熟悉的《淮南子》有記載,當時共工還和顓頊爭奪帝位,非常蠻橫跋扈。顓頊便派遣火神祝融,和共工干了一架,共工雖然戰敗,但是打急眼了,一氣之下便怒觸不周山。
山海經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要知道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而且隨著年代的更迭,很多信息會出現偏差。研究《山海經》的宮玉海教授就有話要講,他認為「祝融和共工大戰」純屬瞎編。
為什麼呢?因為根據《山海經》記載,祝融是炎帝的五代來孫,在今天的泗水領域,與其妻生下了共工。也就是說,共工實際上是祝融的后人,更是炎帝的后人。祝融怎麼會和共工大戰呢?
那麼真正和共工大戰的人是誰呢?其實,是顓頊和大禹。《淮南子》有言,「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這句話是沒錯的。當時,顓頊作為黃帝的后代,共工作為炎帝的后代,兩者各是一方部落首領,又帶著炎黃兩祖之間的世仇,誰也不服誰,對帝位虎視眈眈,時常發生小規模戰爭。
而且這兩大部落首領各有一位大將。顓頊這邊有大禹,大禹靠著息壤治理水患被重用。而共工手下有個叫做相柳的大臣,準確的是說,應該是個怪物。
共工的長相就很奇怪了,據記載,是人面蛇身,長著紅色頭髮。而相柳的長相更為可怕。
根據《山海經》記載,相柳是「九頭蛇身,人面而青」。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相柳有九個人臉腦袋,身體為蛇形,全身青綠色,活脫脫地「九頭蛇」。
相柳
長相奇特嚇人還是其次,《山海經》和其他史書記載,這個相柳生性殘暴,食人無數,而且它會不斷吐出苦澀辛辣的毒液,所到之處,必是波浪滔天,水災成患,導致飛禽走獸失去棲息之所。
而當時,顓頊正借文明之師、解救蒼生的名號,借機攻打共工的國家。大禹憑借息壤,戰勝湮滅的水患,并斬殺相柳,相柳的鮮血染遍大地。
此時的共工早已大勢已去,于是怒觸不周山,后被顓頊斬殺。似乎,這場轟轟烈烈的奪帝之戰畫上了句號。
其實不然,斬殺相柳后,大禹遇到了一樁麻煩,甚至不得不建起一座「金字塔」。
究竟怎麼回事?我們往后接著看。
那麼大禹到底遇上了什麼「麻煩」呢?原來,相柳死后,其鮮血染遍大地,但這血腥臭有毒,污染之處,莊稼五谷無法生長,民不聊生。可見相柳的邪性極大,不愧是上古第一兇神。
共工祝融形象
這時候怎麼辦?大禹便站了出來。《山海經》寫道:「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帝堯台、帝嚳台、帝舜台、帝丹朱台,台二台,台四方。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
隊長給大家講解一下。
所謂的「厥之」,就是發功、發力的意思。大禹發力「三仞三沮」,這里面的「三」是虛詞。三仞,就是說這些石台有上百米高,而「沮」,宮玉海教授認為是古代一種澆筑混凝土的工藝。
也就是說,大禹利用某種混凝土工藝制造了鎮壓相柳的石台。這些石台均奉有神明,像堯、帝嚳、舜等神仙。這些石台多是兩兩成對,台基四四方方。而在這些神台的東側,還有一石台,這個石台的一角,有一石像,虎面蛇形,正沖南方。
聽完,這樣的描述,是不是覺得有點眼熟?沒錯,是不是像極了古埃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
而這個虎面蛇形的模樣,就是視訊剛開始前提到的共工的外形,「人面蛇身朱發」,如出一轍。因此,當時宮教授大膽斷言:金字塔正是大禹所建造,而獅身人面像便是共工形象的延伸。可能有朋友要說,共工與大禹之戰發生在華夏境內,怎麼跑到非洲去了?而且這樣的證據太單薄了吧!
實際上宮玉海教授有這樣大膽的猜測,是有一定依據的。在《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是這樣描述大戰之后,共工氏部落所在之地的:「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紋有尾,皆白處之。」
地圖
也就是說共工氏居住在「崑崙之丘」附近。那麼它周圍的西海、流沙、赤水、黑水究竟在哪呢?咱們直接上地圖。
根據宮玉海教授的觀點,所謂的「西海」就是今天的地中海,所謂的「流沙」,便是今天的撒哈拉大沙漠,而「赤水」便是紅海,而「黑水」便是流經開羅的尼羅河。這不就是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嗎?
而接下來就更厲害了。「有神,人面虎身有紋有尾。」在崑崙之丘旁邊有神像,人臉,身形如老虎,身上有紋路,身后有尾巴。
而且在象形文字中,崑崙的「侖」字是這麼寫的,我們可不可以將這個字理解為一個被透視的金字塔,上方為塔尖,下方為塔內的一些甬道。
而所謂神像,不正是獅身人面像嗎?就這細節,結合地圖,基本上妥妥地古代及金字塔啊!
獅身人面像
最絕的是,「皆白處之」四個字,就是說「崑崙之丘」外面是白色的,矗立在那兒。
而在幾年前,埃及曾經出土過一批關于金字塔建造的相關文獻,上面明確說明,建造完后,在金字塔最外面涂抹上了一層白色石灰巖涂料。
有意思是,多年以來,我們一直以為金字塔是用天然巨石堆砌而成,其實這些石塊就是由「沮」這樣混凝土工藝制造出來的。
早在2003年左右,法國化學家約瑟·大衛·杜維斯取樣化驗證明,金字塔所用的根本不是天然石塊,而是一種混凝土。因為首先他發現「石塊」中含有豐富的貝殼石灰礦,加上海水攪拌,容易形成一種凝結力很強的材料。而這種工藝正是大禹發明的澆筑工藝——「沮」。
另外,近幾年,科學家一直圍繞獅身人面像頭部進行勘測,發現了顏料的痕跡,石像頭髮處原本為紅色,而上文提到共工便是「紅髮」,正好呼應上。
共工
其實,隨著金字塔遺址的不斷發掘,或許會有更多的證據佐證宮玉海教授的觀點,那就是「古埃及文明與華夏文明本是同源」。作為《山海經》作為一本曠世奇書,還有很多秘密等待我們去探索。隊長相信《山海經》其中的上古文明密碼,也終會被我們這代人破解。下期視訊,隊長將繼續根據宮玉海先生的研究成果,繼續和大家聊聊《山海經》里的巫術文明:夸父逐日背后的真相是什麼?精衛填海背后又隱藏著什麼秘密?
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彈幕或者評論區留言,當然別忘了給隊長按點贊,來個超級推薦,生活很美好,感謝有妳們,咱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