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流浪地球》讓我對蚯蚓干的印象十分深刻,結果沒想到這兩天《流浪地球2》的台詞里又加了一道新菜,那就是「蚊子餅」。
在電影中,角色介紹說這種由50萬只蚊子組合而成的肉餅已經絕跡江湖,吃不到了。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現實中確實存在這種吃法。雖然只有台詞提到,但我聽著格外耳熟,狂丸之前還介紹過,今天就一起來回顧下。
在多年前就有媒體報道過這種來自非洲維多利亞湖畔的傳統美食,只不過具體來說吃的是蠓蟲或者飛蠅。
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總會受到蟲群的困擾,因為到了雨季,這里的飛蟲數不勝數。它們在水面上就像是云煙一般,人鉆進去都有可能窒息,簡直就像是游戲里的外星蟲群。
在普通人眼里這種場景可能會如同地獄,但在當地人看來,這些都是會飛的蛋白質。
所謂棒打狍子瓢舀魚,在這里抓飛蟲的方法也是簡單到讓孩子們去做就可以。幾個小朋友在盆上涂抹一些油,然后對著空氣一番揮舞,不少飛蟲就這樣直接被抓到了盆里。
看這些飛蟲的密度,搞不好在孩子們傻樂的時候,就能直接吃一嘴。下面這個小孩還敢吐舌頭,真有你的。
在這里生活的雞哥感覺都吃撐了。
蒼蠅蚊子肉雖然總被嘲諷很小不夠塞牙縫的,但當數以萬計只飛蟲湊到一起的時候,也會變成一大坨。盆里的飛蟲在他們手中不斷拿捏,尸體堆成的黑球也不斷變大。
密密麻麻的蚊子山堆積到一起,如同一坨剛發好的面。當地人就這麼直接平鋪到桌面上:
然后用手指不斷擠壓,把蚊子的尸體攤成一個肉餅: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烹飪方式,這在當地也是一樣的道理。黑色的肉餅被放在了一個黑色鐵板上,在火焰的加熱下逐漸外焦里嫩:
這道菜在當地被叫做kungu,有條件的家庭會選擇油炸,也有人選擇放在鍋里蒸,給人感覺和做蛋糕差不多。如同老婆餅里沒有老婆,感覺這種蟲子餅里也沒有餅,純度極高。
所以它的味道如何?
有人說味道像是在吃雞肉,有點鮮嫩,但感覺大多數人很難相信這個說法。主要是當你知道它使用的食材后,多少會有點噁心的感覺。
主播Peter就特地去吃了一頓,他表示在心理作用下,想下咽都困難。
味道方面他感覺很咸,也有點腥,吃起來像是魚,只不過像是壞掉的魚。主要感覺是一些比較厚的餅內部還有點生,有沒有烤熟還是未知的。
其實在全球各地,都有烹飪蟲子的方式,各有各的吃法。光是狂丸就介紹過不少,像是日本一家餐廳制作的蟋蟀拉面。
碗里那只是點綴,其實面本身也是用蟋蟀做的。
據說在墨西哥有一種美食,吃的是一種水生昆蟲的卵,只有指尖那麼大,而且從幾百年前就有人開始吃它了。
他們會把食材在太陽下曬干,然后裹上面粉,摻入其他調料配料進行油炸。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吃法已經越來越少見了。年輕人不愛吃蟲子,當地人也不愿意再去收集食材。
不過正如科幻電影中所展現的,也有不少人認為蟲子在未來不光會是傳統美食或者專屬于一些少數愛好者,而是會成為人類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
簡單來說,都是養殖食物,這類「微型牲畜」顯然要比牛羊需要更少的土地、飼料等資源,而且同樣可以提供一定的營養。隨著人口變多,糧食緊張,它們也就有可能成為替代方案。
于是,不少人也開始早早研究起了蟲子的新吃法,例如一家瑞士公司就用蟋蟀蝗蟲等蟲子配合其他食材制作了多種食物。
像是薯片、玉米餅、面包,甚至還有漢堡。
總之,如果不是追求獵奇感,很多食物壓根看不出來有蟲子的影子,食欲也就增加了不少。
或許就如同科幻電影中所演繹的一樣,在某個末日般的未來,大家并不清楚自己吃的是什麼,能吃飽就不錯了。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