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5日,在重慶市綦江區民政局內,兩位老人在當地民警普忠發的陪同下,來此填寫資料,辦理結婚手續。
老爺爺七十歲了,老奶奶也年近六旬,當他們在宣誓台上宣完誓,手捧著鮮紅的結婚證時,兩人都留下了幸福的眼淚。
老奶奶深情地望著老爺爺,激動地說道:
「27年了,我這一輩子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堂堂正正地嫁給你了!」
老爺爺給了老奶奶一個溫暖的擁抱,兩人攜手回到了村子里,此時老奶奶的大姐、三弟和85歲的母親,在老爺爺家早已準備好了豐盛的飯菜,為他們喜結連理而共同慶祝。
這兩位老人是誰?他們為何會在人生暮年才步入婚姻的殿堂?中間發生了哪些曲折感人的真情故事呢?
一切還得從1989年6月6日開始說起!
上文中的老爺爺名叫陳光益,1946年出生于重慶市綦江縣(現「綦江區」)東溪鎮永樂村,自從父母過世,姐姐遠嫁貴州后,陳光益便一個人在村中生活。
因為相貌平平、身材瘦小,再加上家庭貧窮、沒有父母兄弟幫扶,陳光益年過不惑還沒有結婚,是村里有名的光棍,也是村民們經常開玩笑的對象。
1989年6月6日,43歲的陳光益從廣東打工回老家,在湖北襄陽火車站轉車。
當他穿過如潮的人流,擠進售票廳買票時,眼睛余光一瞥發現,在售票廳門內的墻角處,有一個頭髮蓬亂、滿身污穢、打著赤腳的女人。
陳光益自小便心地善良,以前村民們有困難他也主動伸手幫助,看到這樣一位流浪女子,他心懷不忍,便用充滿溫情的目光多打量了幾眼。
沒想到的是,那女子忽然抬頭,也怔怔地看著他,目光里充滿了驚恐、無助和憂傷。
這目光,剎那間便擊中了陳光益內心的善良與柔軟,他不由自主地停下買票腳步,轉身走到流浪女子的跟前,蹲下身子輕聲問道:
「你好啊,你為什麼蹲在這里呢?吃飯了沒有?家是哪兒的?」
對于眼前陌生男子的一連串問題,流浪女只是「啊、啊」地發出含糊不清的聲音,這顯然是之前精神受到過刺激,語言功能受到了障礙。
雖然無法交流,但陳光益并沒有扭頭就走,他從自己的背包里掏出了一塊面包遞了過去,流浪女害怕地看著他,猶豫了好一會兒,才一把搶過來,狼吞虎咽地吃著,顯然是餓壞了。
一小塊面包一會兒就吃光,流浪女咧著嘴對陳光益笑了笑,像是在表示感謝。
惻隱之心發動,陳光益的心里萌生了搭救這個可憐女子的想法,他將手伸過去,笑著說道:
「跟我一起走吧,我先帶你去吃頓飽飯。」
流浪女遲疑了一會兒,緩緩地將手伸出,搭著陳光益的手站了起來,隨他一起走出了車站廣場。
出了車站廣場后是一條巷子,里面有著各式各樣的老店鋪,陳光益先帶著流浪女去巷口的一家理發鋪子理發,接著又買了身新衣服和鞋子。
經過一番收拾打扮后,邋遢的流浪女變成了一個俊俏模樣的大姑娘,如果不是目光有些呆滯、說話含糊不清,看起來幾乎與正常人無異。
隨后,陳光毅帶著流浪女去了一家面館飽餐一頓,并問她愿不愿意和自己回家過日子。
可能流浪女相信陳光益是好人,也可能是很久沒遇到對自己這麼好的陌生人了,只聽她嘴里發出「啊、啊」的激動聲音,并連連用力點頭。
就這樣,陳光益買了兩張車票,將流浪女帶回了村子。
打了半輩子光棍的陳光益,突然領回了一個模樣周正的傻姑娘,這個消息很快就在寧靜的山村里炸開了鍋。
村民們紛紛放下手中的活計,來到陳光益的老房子里圍觀,并紛紛打趣道:
「你從哪兒領回來的傻女人?莫不是想媳婦想瘋了吧!
拐騙婦女是犯法的,陳光益,你就不怕別人去告你嗎?
這傻姑娘長得挺標致,老陳,你這是撿到寶貝了……」
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起哄,有些話聽著還十分刺耳,陳光益倒也并不生氣,他向村民們詳細說明了自己在火車站與傻姑娘相識的經過。
因為害怕見到生人,村民們來圍觀時,眉眼俊俏的傻姑娘總是躲在陳光益的身后,表情十分怯懦,像沒有見過世面的小孩子。
擔心刺激到傻姑娘,陳光益用自己的全部身軀護著她,他耐著性子勸鄉親們早點回去,生怕傻姑娘原本就脆弱的心靈再一次受到傷害。
村民們散去以后,陳光益就忙著收拾自家破舊的院落,外出務工半年了,家里的一些簡陋家具上都積了一層厚厚的灰塵。
他先將屋里屋外整理打掃一遍,然后騰出一個空房間,仔仔細細給傻姑娘準備床鋪和生活用具。
在他眼里,這個可憐的傻姑娘就是他的親妹妹,他要用心去呵護照顧她,不讓她受到半點委屈。
整理好這一切后,陳光益開始去廚房里忙活晚飯。
因為長時間沒在家,田地里自然也沒種上什麼莊稼和蔬菜,就在這時,陳光益的鄰居喻長銀送來了一些青菜和黃瓜,還有幾個土雞蛋。
喻長銀和陳光益做鄰居幾十年,知道他老實本分、純樸善良,以前陳光益在家時,兩戶人家也相互幫襯著。
將青菜、黃瓜和雞蛋炒成可口的菜肴,又煮了一塊去年冬天腌制煙熏的臘肉,陳光益和傻姑娘坐在小木桌旁,就著昏黃的燈光,大快朵頤起來。
多年來,他都是一個人吃飯,這一次有了「妹妹」陪著,陳光益在一瞬間感覺到了家的溫暖,鼻頭一酸,他忍不住老淚縱橫。
傻姑娘似乎很久沒有吃到如此可口的飯菜,她也不顧形象,大口夾菜扒飯,腮幫子撐得鼓鼓的,嘴角處還粘了幾顆飯粒。
看到這番情景,陳光益微笑著搖了搖頭,他用手將傻姑娘嘴角處的飯粒輕輕拭下,囑咐她慢點吃、別噎著,不夠他再去做。
吃著吃著,傻姑娘的眼神黯淡了下來,哽咽了一會兒后,放聲大哭起來。
這不是傷心難過的眼淚,而是內心受到溫暖和感動,情不自禁流出來的幸福淚花。
為了養活兩人,陳光益在回家后的第二天便開始侍弄田地。
因為陌生、沒有安全感,每當陳光益去哪兒,傻姑娘總會跟著他,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烈陽高照。
陳光益心疼這個妹妹,讓她待在家里,自己幾個小時后就回來,可傻姑娘就是不聽。
無奈之下,每當陳光益去田地里干活時,總會帶上一個小板凳,選一個樹蔭的地方讓傻姑娘坐下,安頓好妹妹后,他才開始自己手頭的工作。
烈日當空下,干了一會兒后,陳光益便滿頭大汗、全身濕透。
有一次,天氣十分炎熱,陳光益像往常一樣帶著傻姑娘去田里,可是到了半上午的時候,傻姑娘自己先回家了。
遠遠看著妹妹走進了家門,陳光益放下心來,他以為妹妹是受不了炎熱的暑氣先回家避暑,可是僅僅十幾分鐘后,傻姑娘又再一次來到了田里。
只見她肩頭搭著一條毛巾,雙手小心翼翼地捧著一個粗瓷碗,里面盛滿了茶水。
原來,傻姑娘看到陳光益滿頭大汗,十分心疼他,回家拿毛巾給他擦汗,端茶水來給他解渴的。
那一刻,陳光益的內心十分欣喜,父母過世、姐姐遠嫁后,自己一個人獨居,幾乎沒有人對他有過生活上的關心和關愛。
如今自己撿到的這個傻妹妹,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小小舉動,卻足以讓陳光益倍感溫馨。
人都是感情動物,生活中的溫暖和感動,也都是在這些細節和小處中體現出來的。
傻姑娘的精神有些混亂、語言有些障礙,但和陳光益相處得非常融洽,內心受到關心和感染后,她也主動幫陳光益分擔一些家務。
但陳光益從來不讓她干重活,只讓她做一些摘菜、洗菜、淘米等小家務。
每當天陰下雨無法外出干活時,陳光益會給傻姑娘洗頭、剪指甲,將她打扮得清爽干凈。
有時候陳光益會給她講一些有趣的故事,逗得傻姑娘咯咯直笑,有時候鄰居喻長銀也會過來一起聊天,陳光益便會多做些飯菜,中午留鄰居一起吃飯。
因為家中貧弱,沒什麼勢力,村里人原本就有些看不起陳光益,如今他撿回來一個流浪女人,癡癡傻傻的,連老家在哪里都不知道,也沒有合法的戶口,大家也就更看不起他了。
看著陳光益和傻姑娘住在一起,兩人形影不離、十分親密,村里的閑言碎語也就更多了,不少人經常在背后指指點點、小聲議論。
陳光益自己倒不在乎,但傻姑娘似乎能看出別人的臉色,每當有人陰陽怪氣地說閑話時,傻姑娘就會顯得焦躁不安,她像一個無助的孩子躲回家里,久而久之也就不大愿意出門了,臉上的笑容也減少了很多。
為了讓妹妹有一個安心舒暢的生活環境,不再遭受到村民們閑言碎語的侵擾,陳光益決定去永樂村最高的山頂建一座石頭房子,過上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
為了這個計劃,他前前后后忙活了大半年的時間,將石頭一塊塊從山腳背上山頂、采集樹木做成院墻和柵欄抵御野獸、開辟菜地尋找水源……
當三間石頭房子在高高的山頂修建好后,陳光益帶著傻姑娘一同搬上山居住,搬家那天,只有喻長銀主動來幫忙,其他村民并不十分理解他的做法。
一個人最眷戀的是自己的故鄉和親人,即使是瘋子、傻子也不例外!
陳光益心疼傻姑娘,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妹妹找到故鄉和親人,可是因為精神上的刺激,傻姑娘一回憶起往事,腦袋就疼得厲害。
他知道這種事情急不來,只好趁著傻姑娘精神狀態好的時候,趁機多鼓勵她想想姓名、年齡和家鄉。
經過幾年時間的耐心詢問,傻姑娘終于含糊說出了自己好像名叫唐永華,年齡是30歲,但對于家鄉,她的記憶始終非常模糊。
于是,陳光益平時便叫傻姑娘永華,并決定要幫她治好精神疾病,讓她回歸正常人的生活。
1991年,為了掙更多的錢給唐永華治病,陳光益拿出全部積蓄去鎮上開了家面館,他既當主廚又當服務員,唐永華只做一些擇菜、掃地、刷碗之類的雜活。
因為待人和善、廚藝高超,陳光益的面館生意還算紅火,每當干滿一年后,手里有了一定的積蓄,他就會將面館關閉一段時間歇業,然后帶著唐永華外出治病。
因為陳光益的大姐陳光儀在貴州遵義,他便帶著唐永華去遵義治療,這樣有一個落腳的地方,也多一個人幫忙。
看到弟弟那麼疼愛唐永華,陳光儀也十分欣慰,弟弟單身了半輩子,現在有一個模樣俊俏的姑娘一起搭伙過日子,也算是一個好的歸宿。
精神疾病的治療并不是立竿見影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調養。
陳光益每年年末掙夠了治病錢,就會帶著唐永華去遵義治療,然后又回來辛辛苦苦忙碌面館,繼續攢錢準備下一次。
多年來,陳光益不顧勞累掙得的錢,全部花在了唐永華治病上,村里不少人說他傻,為了一個來路不明的傻姑娘傾盡所有,但陳光益自己卻覺得很值。
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也許是陳光毅的善良、堅持和毅力感動了上蒼,經過幾輪系統治療后,到了1998年,唐永華已經能與人簡單溝通了。
雖然還想不起以前的往事,但是自己需要什麼、晚上想吃什麼,她都能夠慢慢地和陳光益表達清楚。
進入21世紀后,50多歲的陳光益覺得身體越來越不行了,他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應付面館,只好將其關門,與唐永華又回到山上石屋生活。
山上的交通十分不便,油鹽醬醋等生活用品用完后,陳光益都要下山去村里的小賣部購買,來回一趟需要近兩個小時。
每當這個時候,唐永華就會坐在石屋前的一條長凳上,沐浴著金黃色的夕陽,朝著下山小路的盡頭一直張望著。
寧靜的等待是一種美好,當陳光益提著生活用品沿著小路攀登,抬頭看向石屋時,兩人目光相接的剎那,一股暖流便會沁入對方的心脾。
這種感覺不需要言語,那種心照不宣的幸福,只有彼此才知其中的滋味!
山上的日子沒人打擾,陳光益自己種植蔬菜,還養了幾只老母雞,并將山地開墾出來,種上橘子,賣了換錢。
一晃又是十多年過去了,2013年秋天,陳光益帶著唐永華下山去鎮上賣橘子,在走過一處台階時,唐永華一不留神崴了腳,不一會兒腳踝處腫得像個饅頭,疼得她直吸涼氣。
陳光益顧不得賣橘子,將裝滿橘子的背簍扔在一旁,俯身背起唐永華,往山下的衛生所趕。
因為傷到了筋骨,唐永華的腳要治療大半個月才好,而且需要每天下山換藥敷藥。
當時的陳光益已經67歲了,身材又瘦小,每次背唐永華下山換藥,都累得他全身酸軟,但背上的負擔再重,他也從來沒有想過要放下。
正是這一次唐永華崴腳,讓陳光益對今后的人生有了新的長遠思考。
自己一天天老去,身體也越來越差,如果將來哪一天離開了人世,沒有戶口、又有精神疾病的唐永華該怎樣生活下去呢?
在此后的兩年時間里,陳光益經常有意引導唐永華回憶家鄉的事情,但一直沒什麼進展,他覺得時間不等人,只好于2016年3月向東溪鎮派出所求助。
民警普忠發將唐永華的情況上報后,領導十分重視,要求他全力查清唐永華的身份信息,并想辦法幫助她解決戶口問題。
普忠發認為,既然陳光益當年是在市火車站遇到唐永華的,那麼她應該和襄陽市有聯系,可是兩個月遍查下來,普忠發沒有收到任何有價值的線索。
普忠發改變策略,認為應該從唐永華身上下手,當年5月下旬,他趕到東溪鎮,耐心地和唐永華交談起來。
從唐永華斷斷續續的講述中,普忠發聽到了「蓬溪」、「逢溪」等地名關鍵詞,她還描述了家里好像有弟弟、姐姐等人,但始終記不起名字。
回到支隊后,普忠發通過上網檢索,終于發現,在四川省遂寧市有一個蓬溪縣,縣中居民含「唐永」兩個字的,僅男性就有485人,因為沒有其他的關鍵線索,尋親再一次陷入僵局。
2016年7月初,普忠發再一次來到東溪鎮,他將蓬溪縣所轄的近30個鄉鎮名字,一個個反復念給唐永華聽,經過漫長的引導啟發,唐永華好像對常樂鎮有一些印象。
根據這一線索,普忠發通過全國人口信息查詢系統一一比對,發現常樂鎮有一個叫唐永德的人,與唐永華口中的弟弟有些吻合。
隨后在當地派出所的協查下,證實了常樂鎮的龍灘村,在幾十年前的確有一位女兒失蹤,這起人口販賣案早已告破,但唐家失蹤的女兒唐永賢一直沒有找到。
這一消息讓普忠發興奮異常,唐永華很可能就是唐永賢,再后來,通過各種相關情況確認以及DNA血親檢測,證實了唐永賢的身份。
當得知自己找到了家人,唐永賢喜淚橫流,她跪下來就要磕頭感謝,被普忠發及時阻止,村民們得知傻姑娘找到家人后,也發自內心地替她感到高興。
2016年7月12日下午3點,唐永賢的大姐唐永芳以及弟弟唐永德,從四川老家趕到重慶東溪鎮永樂村,陳光益帶著唐永賢以及許多鄉親在村口等候著,共同見證這40年后親人團聚的重要時刻。
當姐弟倆剛下車,看到頭髮已經花白的唐永賢,他們一下就認出了這是自己失散多年的親人,兩人迅速跑過去,三姐弟緊緊擁抱在一起,放聲大哭。
陳光益忙前忙后,招呼著妹妹遠道而來的客人,鄉親們見到此情此景,也紛紛感動得落淚。
在永樂村認親成功后,姐弟倆帶著唐永賢回到了闊別40余年的四川省蓬溪縣龍灘村老家,姐弟三人共同的老母親楊玉群已經85歲高齡了,她拄著拐杖站在門口,神情激動,目光期盼地望著遠處的小路。
當唐永賢回到老家,楊玉群用顫抖的雙手翻看唐永賢背上的胎記,隨后她抱緊女兒,泣不成聲:
「賢兒啊,我可憐的女兒,媽沒想到有這樣一天,媽以為至死也見不到你……」
唐永賢十幾歲的時候便被人販子拐走,家人找尋了很多年一直沒有消息,后來人販子被抓,根據他的交代,唐家人又做了幾番尋找,可始終是一無所獲。
40年過去了,唐家人幾乎都已經放棄,甚至懷疑唐永賢已經不在人世,如今她能夠安然無恙的回家,與親人團聚,普忠發和陳光益功不可沒。
互訴衷腸、敘完親情后,家人問起唐永賢今后如何打算,找到親人的唐永賢精神上的疾病似乎根除了,她毫不猶豫地回答道:
「我找到了自己的親人,心里的牽掛和愿望已經得到了滿足,如今最想做的就是嫁給陳光益,他對我十分疼愛,沒有他、我可能活不到現在,他是我如今最親近的一個人!」
唐家人對陳光益為人有所了解,也十分感念他27年來無怨無悔、不求回報照顧唐永賢的恩德,對于唐永賢的想法,他們都表示支持。
2016年11月15日,唐永賢的親人連同85歲的老母親從四川蓬溪再一次到重慶綦江,他們給民警普忠發送了一面錦旗表示感謝,并帶上相關證件,為唐永賢辦理好了戶口問題。
看到唐永賢的娘家人幾乎都來了,普忠發便提議:擇日不如撞日,讓陳光益和唐永賢就在當日結婚。
正逢古稀之年的陳光益激動得老淚縱橫,讓唐永賢成為他名正言順的妻子,是他20余年來一直的夙愿,但之前因為沒有戶口,一直未能如愿。
如今,戶口問題解決了,在普忠發的幫助下,兩人去民政局辦理了結婚手續,并在永樂村老家準備了幾桌喜宴。
也就是我們文章開頭所敘述的那一幕!
27年后,終于結成了合法夫妻,兩位老人都十分感動,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不易,背后所包含的真情與溫暖,足以讓他們更加珍惜享受這段可貴的情感。
與陳光益結為夫妻后,唐永賢和他一起繼續在重慶生活。
以前她不敢下山、害怕見人,如今成了恩人堂堂正正的妻子,找到了自己的親人,唐永賢走路挺直了腰板,遇到村民也會熱情打招呼。
前兩年,因為山體滑坡,陳光益在山頂的石頭房子垮塌,當地政府給他們夫妻倆在東溪鎮新市場安置了新家,并且按照情況辦理了低保。
如今的陳光益已經76歲了,唐永賢也年逾花甲,她最擔心的是老伴的身體,害怕他先自己而去。
每當逢年過節的時候,陳光益就會帶著唐永賢去她四川老家和親人團聚。
垂暮之年,親人的相逢尤為可貴,但愿歲月靜好長續,吾等且行且珍惜……
面對流浪乞討者,我們普通者能夠予以施舍,已經是善良有愛了。
陳光益偶遇渾身邋遢且有精神疾病的唐永賢,將她帶回家中照顧,把她當做親妹妹呵護27年,散盡家財幫其治病、竭盡全力尋找親人,這份仁善的心靈和行動,十分可貴和令人欣佩!
愛情是很奇妙的東西,不知何時起、不曉何時終、遇上方知有。
陳光益和唐永賢那份醇厚無雜質的愛情,遠離世俗和人間煙火,是彼此之間最為寶貴的財富。